以下文字資料是由(歷史新知網www.diversmotors.com)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后發布的內容,讓我們趕快一起來看一下吧!
一字千金的典故
戰國末期,秦國有一個大商人,名叫呂不韋,他因在趙國經商時,曾資助過秦莊襄王(名子楚,當時在趙國做質子做抵押品)又把他的妾趙姬送給子楚為妻,待子楚接王位后,便被封為文信侯,官居相國。莊襄王在位僅三年便病死了,由他十三歲的兒子政(趙姬所生)接王位,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秦始皇,尊呂不韋為仲父,行政大權全操在呂不韋和趙姬的手中。當時養士之風甚盛,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便都養有門客數人,呂不韋也養了三千門客,作為他的智囊,想出種種辦法來鞏固他的政權。這些門客,三教九流的人,應有盡有,他們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和心得;都提出來寫在書面上。匯集起來,變成一部二十余萬言的巨著,提名“呂氏春秋”。呂不韋就把這部當時呂氏把這本書在秦國首都咸陽公布:懸了賞格,說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字或減一字者,就賞賜千金(合黃金一斤) )。此時的記錄,見“史記”:“呂不韋傳”。后來的人,根據這個故事,引申成“一字千金”一句成語,使用形容發表文章的價值很高,或者稱贊發表文章在修辭例如我們讀到一位名學者的新作,他提出了一個新的教學 ... ,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學業程度和品質,而且還增加了教師本身的在近代的社會中,樣樣都變成商品,文章也不列外,那么我們說,某著作家的文章,稿費價格之高,相當于“一字千金”。不過,通常我們還是形形文章的價值或修辭的美妙比較妥當。